關鍵基因決定鳥類遷徙路線 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自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詹祥江實驗室近日在《自然》在線發(fā)表了關于鳥類遷徙的最新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多年衛(wèi)星追蹤數據和種群基因組信息,建立了一套北極游隼遷徙系統(tǒng),揭示了其遷徙路線的主要成因和長距離遷徙關鍵基因,模擬預測了未來北極游隼種群可能面臨的威脅。
“研究全面結合了遙感衛(wèi)星追蹤、基因組學、神經生物學等多種新型研究手段,通過多學科的整合分析,從行為、進化、遺傳、生態(tài)及全球氣候變化等多個維度,闡明了北極鳥類遷徙路線的形成歷史、維持機制以及未來變化趨勢,發(fā)現了鳥類長距離遷徙的關鍵基因。”詹祥江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展現了學科交叉型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在遷徙鳥類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人員歷時6年,在北極圈的主要繁殖地為56只游隼佩戴衛(wèi)星追蹤器,構建了一套北極游隼遷徙系統(tǒng)?;蚪M學分析顯示,兩個游隼種群分別具有最近共同祖先?;谌蚪M模型,他們估計長、短距離遷徙種群的分化時間大概在末次冰盛期前后。研究同時說明環(huán)境差異及相關的本地適應,在維持當前遷徙路線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通過種群基因組對比分析,研究人員首次發(fā)現一個和記憶能力相關的基因ADCY8在長距離遷徙種群中受到正選擇。實驗證明長、短距離遷徙種群主要基因型存在功能差異,揭示了長時記憶可能是鳥類長距離遷徙的重要基礎。最后,研究人員通過模擬,預測在未來全球變暖日益嚴重的情境下,北極西部北極游隼種群可能面臨遷徙策略改變和主要繁殖地退縮的威脅。(記者張雙虎)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精彩推薦
- 2020年信托資產規(guī)模下降逾萬億 全年共...
- 2月集合資金信托市場延續(xù)跌勢 市場發(fā)行...
- 浙江通報19批次不合格食品 品渥食品堅...
- A股:三大指數下跌,下跌已經到位了嗎?
- 玉米價格漲跌分化,生豬價格持續(xù)走跌
- 3月9日我國部分地區(qū)玉米價格行情匯總 ...
- 美國10年國債收益率繼續(xù)上漲 港股科技...
- 利率走高大盤跌 全球銀行股成為“避風港”
- A股三大股指低開低走 股市大跌或與這兩...
- 3月9日濟南市場熱軋板卷價格行情 短期...
- 股指期貨對沖 大盤都失守3400點
- 國泰中小盤成長混合(LOF)凈值上漲1.71%...
- 基金重倉股再度殺跌 A股何時企穩(wěn)?新產...
- 造車緋聞不斷,手機制造商在猶豫什么?
- 2021年全國春運收官 預計共發(fā)送旅客8.7...